西湖喚醒記 ——廖艷紅副理事長論長沙西湖的格局
長沙西湖位于麓山腳下、湘江之畔,是河西的一顆耀眼明珠。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石禎專攝
可看山、賞湖、閱城,西湖成為不少市民的休閑樂地。
讀湖三人行
58眾創、58小鎮創始人/CEO 吳闊
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、湖南省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 廖艷紅
西湖街道原二、三管區主任 鄭鈞
讀湖目的地
西湖
西湖又名咸嘉湖,是湘江水系在長沙面積較大的湖泊之一。西湖文化園2012年動工,屬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八大景區之一的咸嘉湖景區。2014年12月底,西湖文化園正式開園,設計了10多個景點,該公園水清、岸綠、景美,成為了鳥類樂園。2018年1月,58小鎮在西湖開工建設,公園里、湖畔旁的新型產業園逐漸成型。
中國到底有多少個西湖?
清代《冷廬雜識》記載:“天下西湖三十又六,惟杭州最著。”200年后的今天,盛名如杭州西湖,迷你似北京蓮花池(古稱西湖),西湖在中國已遠不止三十又六。
長沙也有一面西湖,總面積2200畝,水面1087畝。她占據城區中心腹地,南與岳麓山山水相連,南、北與龍王港風光帶唇齒相依,東與湘江濱水區相鄰,完美詮釋了山、水、洲、城不可復制的核心區位優勢。高空俯瞰,她就像一只張開雙翅的蝙蝠,躺臥舒展在山水之畔。明初洪武年間,因韓姓家族在此置業,她被叫做韓家湖,后諧音成咸嘉湖,上個世紀70年代,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西湖漁場。
從韓家湖、咸嘉湖到西湖漁場,再升級成為如今的西湖文化園,西湖似乎隨著這座城市的生長被深度喚醒,有了岳麓山的沉穩,湘江水的包容,逐漸顯現出了城市客廳的獨特氣質。
是名字賦予的光環,還是西湖確實有著天賦之外的過人之處?萬物蓬勃的夏日,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邀請了產業運營資深人士、城市景觀專家、湖畔居民一道,在西湖邊一探究竟。
減法 千金難買心頭好
上世紀70年代的西湖漁場,表面風光卻“臭名昭著”:魚在水中游,豬在岸上跑,田埂上數百戶人家,下水撈魚手上必起疹子,上岸呼吸滿鼻豬糞魚腥味。“我們家當時以土地入股西湖漁場,每天撈魚賣魚,一年大概幾千塊收入。”鄭鈞見證了西湖從數千畝稻田、菜園到國營漁場,再到如今城市公園的40余年變遷。
因絕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,西湖漁場曾兩度被房地產開發商看中。2007年12月,經合法程序,浙江金昌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拍得西湖文化園637.5畝土地開發權。記者查閱當年的規劃圖,發現600余畝土地除了南面部分水域得以保留外,北部、東北部、西南部湖面大幅被填,所剩無幾的湖面幾乎被房地產項目圍困。
規劃剛公布,長沙市民坐不住了。“市長到現場一看,很生氣,說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做房地產開發呢,堅決不允許。”作為規劃專家,廖艷紅當年參與了數場政府主持的研討會。開發商稱房地產項目是為旅游做配套,當場遭到包括她在內的眾多專家駁斥,一場討論會開成了辯論會。
到底是建樓還是建公園?最終,長沙市政府聽取民意,決定終止與金昌公司的合同,退回12.5億元,收回土地,還湖于民,為城市更多“留白”。
千金難買心頭好,這場城市央區湖泊“爭奪戰”,最終以“寧要綠水青山,不要金山銀山”告終,傳為佳話。2007年至2008年,政府為建公園啟動征拆騰地,漁場拆除,豬棚、民居倒地,湖水抽干清淤……做完一系列“減法”后,鄭鈞和3000余村民上岸變居民,廖艷紅所在團隊也通過國際招標,正式開始了西湖文化園的規劃設計。
加法 淡妝濃抹總相宜
漁場時代終結,做完“減法”的西湖如出水芙蓉。內有豐厚積淀,外如素凈少女,該如何為她梳妝打扮?
每一面西湖都有一點追逐杭州西湖的味道。但作為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,作為岳麓山和湘江的最佳補充,長沙西湖該有自己的特色。作為化妝師,廖艷紅所在的景觀設計團隊既緊張興奮又小心翼翼。“你仔細看,湘江和岳麓山之間,是不是有一只‘蝙蝠’?”廖艷紅向記者展示當時的設計圖紙,東南—西北方向,一只“蝙蝠”活靈活現,振翅欲飛。她解釋,這樣的設計既不會搶岳麓山與湘江的風頭,又凸顯了西湖特有的靈性,還蘊含了“福”氣之意,十分討巧。
這樣的巧思俯拾即是。“漁場拆除之前這里是一條長堤,上面有一些大樹,我們決定不破壞原始風貌,就地做一個小島,把這些樹保留下來。”廖艷紅指著離岸不遠的白鷺島說,設計時特意為西湖保留了3個湖心島,一是為歷史和原住民留個念想,二是用“一池三山”的手法,為湖面營造一眼看不穿的朦朧意境。
確實,漫步西湖畔,你會發現整個公園設計充分尊重了岳麓山與湘江畔的自然框架,不喧賓奪主,力求呈現出遠山、近水的湖光山色之美。細細品味,湖面的水位設計似乎西邊高、東邊低——這是為了讓岳麓山上的雨水入湖后,通過東西之間的高差,讓湖水流動起來,緩緩向東,匯入湘江。
乘法 公園里造創新夢
舊金山灣區崛起硅谷,日內瓦湖畔培育出世界之都,寸土寸金的城市湖畔,如何既保留自然屬性,又最大化服務人居和城市發展需求?西湖采用了特殊的“乘法”:創意園區×自然景區,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幾何級增長。
在長沙市、湖南湘江新區、岳麓區多方推動下,歷經四五年的探索、打磨,7.2萬平方米環湖低密度生態園區布局湖畔,西湖文化園面世。去年1月,聚焦互聯網移動生活、媒體藝術、科教文化等領域,58小鎮在西湖文化園落子運營。如今,這個定位于“公園里的世界創新場”的園區已成為58集團的全球“第二總部”,入駐58系及相關領域120余家企業近5000名員工。
“這樣的湖畔誰都看得中吧,說實話在國內我還沒見過這么好環境的園區。”夏日午后,站在辦公室落地玻璃窗前,欣賞著眼前的無敵湖景,吳闊的自豪感溢于言表。在他看來,水帶給人靈感,湖畔的產業園區完全不同于傳統寫字樓的辦公場景,特有的社交、共享、鏈接讓創新企業快速聚集西湖畔,每天誕生的創意正積極推動長沙智慧經濟發展。
吳闊還神秘地說,大咖王石回長沙,一般都會來西湖玩賽艇。“最近園區里的年輕人正在策劃成立羽毛球、環湖跑等運動隊,這里就是天然的休閑運動場。”他指了指窗外的綠地,說計劃在公園的樹下備上一套茶具,大家在湖光山色中激越靈感,煮茶論英雄。
除法 面朝西湖春暖花開
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西湖,春暖花開——網友葉果曾經理想中的生活場景,躍入現實。葉果十分有遠見,早在2007年就入手西湖邊的一套高層電梯房,過上了白天在闊景陽臺上觀湖賞鳥,夜晚環湖奔跑5公里的湖居生活。
“從這里建好到現在,我從一個人來公園變成了一家三口來公園。”記者探訪西湖的傍晚,楊潔帶著丈夫、孩子步行20多分鐘來到西湖游玩。湖畔廣場上游人如織,24歲的滑板青年鄧阿森正等待上場機會——這也是他開啟每個加班夜前的身心“充電”。
白天,西湖屬于長沙最富活力與創意的年輕人;夜幕降臨,這里又成為城市人的最佳游憩場所。生意與生活在這里完美交融。
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親近西湖,西湖也回贈數量越來越多、分量越來越重的民生禮包。最新的計劃是,為了進一步改善西湖水質,提升周邊人居環境,龍王港西湖截污控污整治工程正緊張籌備,預計今年9月啟動。“投資估算要6000萬元,通過控源截污、補水活水、生態修復,力爭讓西湖水質提升至Ⅲ類水。”岳麓區市政維護中心副主任周鋒介紹,該工程不僅可以截斷直排入西湖的污染源,引水入湖,讓湖面維持煙波浩渺之感,還能有效改善片區內人居環境和水環境,造福周邊居民。
讀湖問答
怎么看待西湖畔產生的創新思想?
吳闊:按時間的維度來看,百年以前,湖南第一師范師生思想的交流、碰撞,為中國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;追溯至千年以前,岳麓書院更是誕生了大量偉大、創新的思想。如今,同樣在岳麓山下、湘江邊的西湖畔,每天都在產生交互的、創新的思想,這些思想通過傳播或者延展、實踐,變成有商業價值的產品,變成產業發展的動力。
西湖的設計最滿意的是哪部分?
廖艷紅:西湖的設計中,我比較滿意的是布局、地形設計、幾大景點的營造、交通組織等,但植物的長勢因土壤等多方面原因,我還不太滿意,也向政府提出過提質的想法。這些年,我每年都會來這里拍大量照片存放著,希望我80歲的時候,西湖能變成理想中的樣子。
你心目中的理想西湖是怎樣的?
鄭鈞:西湖漁場變成公園時,政府為我們這些騰地居民買了醫保、養老保險,部分勞動力直接在本地就業,在景區做了保安、清潔工,確保我們老有所依?,F在這里成了24小時開放的公園。你曉得這里什么時候最好看嗎?六七點的傍晚,不管是附近居民還是園區上班的員工,都來這里聊天、散步、跑步、騎單車,夕陽照在湖面上,微風吹著,波光粼粼,是不能更美的城市客廳。
本文版權為長沙晚報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或建立鏡像。如有違反,追究法律責任
評論